随着三伏天临近,国内多地开启“烧烤模式”,但错误的防暑方式反而加剧健康风险。记者梳理近期多起中暑案例发现,过度依赖空调、大量饮用冰水等行为成为主要原因。
误区一:空调温度越低越解暑
7月15日,上海65岁老人因将空调调至18℃睡眠,次日出现面瘫。专家解释,室内外温差超过7℃易引发痉挛,建议空调温度设定在26℃-28℃,并搭配风扇促进空气流通。
误区二:冰水“一口闷”最降温
在杭州某快递站,28岁快递员小李因连续饮用3瓶冰镇碳酸饮料后腹痛难忍,被诊断为急性胃痉挛。医生指出,大量冷饮会刺激胃肠道黏膜,建议饮用10℃-20℃的淡盐水或绿豆汤。
误区三:防晒影响钙吸收
“每天晒太阳15分钟即可满足维生素D合成需求,过度暴晒反而增加皮肤癌风险。”国内某皮肤科医院主任医师表示,近期因日晒导致的光敏性皮炎患者增加30%,建议户外工作者使用SPF50+防晒霜并佩戴遮阳帽。
误区四:运动后立刻冲凉
7月14日,广州某健身房内,一名男子健身后直接用冷水冲洗头部,随后晕倒被诊断为热射病。专家提醒,运动后毛孔处于张开状态,冷水刺激会导致热量积聚体内,应先用干毛巾擦干汗水,待体温恢复后再温水洗浴。
误区五:藿香正气水“万能解暑”
国内专家介绍,藿香正气水含40%酒精,与某些同服可能引发反应。他强调:“仅适用于如空调房受凉,对阳高温暴晒中暑无效”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